2024沉思录21

文:奶包的大叔

5月15日,杭州市临安区住建局发布公告称,研究决定在临安区收购一批商品住房用作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以整幢作为基本收购单位,单套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米,收购房源需搭配一定比例的车位。同时,南京也出台了《南京市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实施方案》,并表示“在筹建方式上,可适当改建或收购二手房用作保障房,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房屋”。

第二天(5月16日),A股房地产板块就出现了异动,云南城投、城投控股、荣盛发展、新大正等十余股涨停。

至此,市场上流传的关于东方大国最高层正在考虑让地方政府购买一手房库存来挽救房地产的消息基本被证实。

根据东方大国管理层内部人员的证实,GWY正在征求几个省份和住建部等部门对初步方案的反馈意见。目前最高层仍在讨论相关细节及可行性,如果方案获得通过,仍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最终敲定。根据该计划,地方国企将被要求利用国有银行提供的贷款,以大幅折扣从房企手中购买无法售出的一手房库存,并将这些库存改造成租赁房或经济适用房。

对此,国际市场认为,东方大国最高层开始重点关注住房供应过剩问题,标志着其对不断恶化的房地产危机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

用美国人(Bloomberg)的话说就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已经对CN经济体构成最大拖累。今年前4个月,CN住宅销售额骤降了约47%,未售出的存量住房库存也创下了8年来的历史高位,而房地产崩盘则可能导致约500万人面临失业或收入下降。如果该计划付诸实施,将标志着备受关注的CN政府救市行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用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家BrucePang的话说则是,CN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为什么CN最高层决策者认为,通过新旧结合释放增长潜力可能最有希望。

显然,这个1万亿资金规模的国资收储计划,正是一个月前(2024年4月)东方大国盅鸩局会议提出的“要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那么,为什么领涨(涨停)的会是城投股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早在2023年初,东方大国8个城市就已经开始了购买一手房库存用于当地租赁项目的试点操作。当时,央行还计划通过专门贷款机制向一些金融机构提供1000亿元“专项试点”资金。而这些试点城市中的操盘手,正是当地的城投。

以“烂尾楼之都”:郑州为例。该项目在郑州的试点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年多,操盘手则是当地城投,操作方式则是从房企手中整栋收购(打折收购)一手房库存;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20%、银行贷款80%(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

当时,郑州市的目标是3年十万套。平均每套的收购价为30万元左右,因此大部分的收购标的都是公寓(因为折扣更高)。为此,郑州市政府还为该试点项目提供了2%的贴息。贴息后,郑州当地城投的资金成本仅1%左右,低于郑州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平均租金收益率(接近2%)。因此,到郑州参与调研的券商团队也由此认为,该模式“可以跑通”。

到了2024年1月,青岛、福州、江浙地区等城市也开始使用“专项试点”资金购买公寓。对此,市场普遍认为,虽然部分城市做了开发商楼盘收储,但这只是单纯的去库存,对需求端的打通意义较小。而郑州模式之所以“可以跑通”,是因为郑州在收储的同时进行了“以旧换新”的操作。

目前,东方大国已有50多个城市推出了“以旧换新”政策来刺激住房需求,其中11个城市的当地城投正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进行“政府收储”试点操作。然鹅,根据央行的最新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24Q1,该试点计划仅仅只发放了20亿元贷款。

显然,不论是央行、国有银行,还是地方政府,都对该试点计划持谨慎态度。这也意味着,这次1万亿国资收储计划的核心问题依然还是一个字:money。

根据体制内人员的消息,东方大国GWY将在5月17日牵头开会讨论该计划,参会的则包括央妈财爸、住建部、几大国有银行。会议主题则是关于money从何而来的核心问题,大概率的解决方案将会是银行贷款支持+1万亿PSL的方式。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嗯,这个PSL就是当初“涨价去库存”的主要工具。

也就是说,不论是“以旧换新”还是通过PSL来提供资金,这次的1万亿国资收储计划根本没有任何创新,几乎和当初“涨价去库存”时期的操作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从当初的“涨价去库存”,变成了现在的“打折收储”去库存。

简单来说就是,东方大国管理层这次的整个操作思路是:地方政府(城投)从开发商手中打折收购整栋楼盘,然后从居民手中回收旧房,再让居民从地方政府打折收购的楼盘中选择新房、完成“以旧换新”。

显然,这(卖房)才是“能够跑通”的根本逻辑,而不是租赁房、经济适用房这种会砸在地方政府自己手里的操作。尤其是在东方大国本土极其变态的租售比、以及各个城市租赁市场行情天壤之别的情况下。

从本质上来说,“政府收储”计划是为了降库存,从而让地方政府能够(重新)达到卖地的政策标准。然鹅,仅仅只是通过租赁市场来降库存,根本无法解决需求端的问题,反而会导致增量市场(一手房销售)的进一步恶化。

由此,也引申出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

根据东方大国统计局的官宣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7295万平米,比上年增长19.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2.2%。

这个数字,已经创下了“涨价去库存”时期(201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同时,根据高盛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底,东方大国可售住房库存的规模约为13.5万亿元;同时,由于部分住房尚未完工(烂尾楼),因此还需要额外5万亿元的资金才能完工。

这也意味着,1万亿的PSL根本不够。

实际上,根据东方大国本土券商的测算,尽管去年就已经开始了利用国家资金清理过剩住房库存的几个试点项目,但这次最新计划的收储规模要大得多。如果要通过“政策收储”将住房去化周期压缩至18个月以内,大约需要7万亿元资金。

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东方大国2024全年政府赤字规模的78%,以及当初“涨价去库存”时期棚改投资规模(2016-2017年棚改投资总额分别为1.48、1.84万亿元,其中政策银行的PSL贷款比例分别为80%、70%)的2.1倍。

要知道,这还仅仅只是将住房去化周期压缩至18个月所需的资金,如果要将住房去化周期压缩至正常标准(12个月以内),那么所需资金大概率将超过东方大国2024全年政府赤字规模。

由于作为定向工具的PSL具有准财政质,因此,这个操作不仅意味着东方大国2024年(真实)财政赤字率将直接翻倍,而且还意味着东方大国ZF债务(尤其是地方债)问题将超越目前的公务员降薪裁员、直接快进到系统危机的最终章剧情。

更加尴尬的是,一旦这些“政府收储”的楼盘最后砸在了地方政府手里,那么不仅“砸在韭菜们手里就等于软着陆”的江湖传说将彻底消失,而且东方大国宏观经济的“硬着陆”也将提前上演崩溃画面。

如果考虑到东方大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目前已经受到坏帐飙升的致命响,那么这个“硬着陆”的画面将更加不忍直视。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东方大国最高层对于这次政府收储的“PSL去库存”计划如此谨慎(后怕)的根本原因。

这时,叼盘侠的“鼓动效应”就开始启动了。

5月16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徐高表示,“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供给收缩。我现在担心在未来几年,恐怕城镇房地产价格会明显上涨。别看现在短期内房价确实下降压力很大,但供需的矛盾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逆转。在不远的未来,可能一两年、两三年,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会比较大。道理很简单,因为供给大幅收缩,而在需求侧,现在老百姓不是不买房,只是不敢买期房。所以,老百姓买房的需求只是暂时被地产开发商信用风险所抑制,并非真正没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房地产市场房价的压力恐怕会相当大。”

实际上,这位兼职教授的真实身份是中银国际证券董助、首席经济家。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北大国发院兼职,正是因为其叼飞盘的技能远远超过了胡锡金。

早在1年前(2023年2月),徐高就针对“如何看待CN债务问题”与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展开了一场长达100分钟的隔空互怼。当时,赵建发表了一篇《CN不能再吸食债务鸦片,要重新激活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文章:“吸食债务鸦片的害处包括严重的贫富差距、国家信用被透支、未来子孙债务负担无限加重等六方面。因此应该激发民营企业和市场经济的自愈力,而不是继续像以前那样通过负债端大肆发债来进行低资产收益率的基建投资和重复建设。”

对此,徐高则针锋相对的发布了研报《将债务比作鸦片错得离谱》:“虽然在微观层面,基建项目投资回报率低于债务利息率,但在政府层面算大账,把政府卖地所变现的社会效益也考虑进来…正因有这么一套CN特有的机制,我国才…构建起了地产+基建的‘经营城市’的商业模式,成为别国艳羡的基建狂魔。这一模式是CN经济发展的法宝。”

那么,徐高的这套理论的来源基础究竟是什么呢?

时间倒回7年前。

2017年2月,徐还不是教授,而是一个刚从工科生(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转型”到宏观经济学领域不久的研究员。当时,他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特别提到了有关“CN消费之谜”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有一个重要隐含假设:无论是居民储蓄还是企业储蓄,归根结底都是由消费者的储蓄行为所决定的。这符合相当多西方国家的情况,但和CN的现实不符。目前CN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储蓄者不是消费者,比如国有企业部门消费极少、分红有限,其大部分收入都会刚性转化为投资。这类储蓄者的储蓄行为不会因为储蓄及投资回报率的变化而调整。”

果然,一语道破天机。

事实上,徐当时所说的“造成储蓄过剩、消费不足的关键原因”,正是因为在东方大国本土,大部分money(储蓄)都不是在普通居民手中。而这一点,也正是如今各种取消限购+买房优惠政策(全部)沦为“然并卵”的根本原因。

然鹅,在利用“鼓吹房地产泡沫赚钱”这件事上,徐高比北师大的“4000万教授”董藩至少落后了整整13年。

当初,董教授不仅公开在各种场合大肆鼓吹“房价还会继续上涨”、“高房价体现高竞争力”、“房价大跌大家都倒霉”、“再丑也要谈恋爱,再穷也要买房”、“早买房是孝敬父母”,而且还亲自下场示范如何轻松躺赚4000万。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涨价去库存”时期,董教授一边和燕郊房地产商合作(谈妥项目佣金比例)、一边亲自(一趟又一趟)带着自己的粉丝团跑步冲刺入场当时被爆炒的燕郊楼市。

最终,燕郊房价崩溃之后,被迫断供的、人生尽毁的购房者不计其数。然鹅,这并不妨碍董教授继续“遥遥领先”。甚至,董教授还提出了“让年轻人更容易买房的方法:贷款的年限延长至40年”,以及“公摊面积不能取消,只能完善”。

2022年8月,董教授又将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民:“农民应该到县城买房,因为县城和农村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对于提升农民个人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一些农民仍需要在农村种地,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开着车过去种地。”

正是这个逆天言论,直接导致董教授的社交媒体账号被禁言。显然,与北师大的董教授相比,徐高的理论基础水平只能勉强算是董的研究生而已。

那么问题又来了。

根据官宣数据显示:2020年,东方大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4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则分别为:美国(83%)、印度(77%)、巴西(73%)、英国(72%)、法国(65%)、德国(61%)、日本(60%)、俄罗斯(俄乌战争前为60%)、泰国(58%)。

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2020年的数据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口罩事件结束之后,不论是东方大国的居民收入、还是失业率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灾难画面。甚至,就连美国人(CNBC电视台)都发现,越来越多的海外CN留生因家陷入经济困境而失去生活来源,甚至无法支付费;一大波在欧美的CN留生不得不想各种办法赚钱,包括送外卖、在餐厅打工、精品店销售、摇珍奶等工作。

目前,东方大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8.2%,不仅远低于美国(68.1%)和欧盟(52.2%),而且还不如越南(56%)。对此,国际市场和经济界普遍认为如果CN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能从38.2%提高到50%~60%的国际水准,那么CN的内需消费市场就足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由此,也充分揭示了东方大国最高层这次“政府收储”操作的最致命瑕疵:如果不对分配制度进行结构改革、大幅提高居民收入,那么东方大国最大的产能过剩问题(房地产)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

于是,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在需求端根本无法承担规模庞大的“以旧换新”的情况下,政府收储的操作究竟是否会变成“然并卵”的代名词?

简单来说就是,仅仅发一张劳斯莱斯的代金券是否就能够将劳斯莱斯新车卖出去?

对于在失业和失去生活来源边缘疯狂挣扎的广大(新旧)韭菜们来说,更加简单明了的说法则是:“怎么才能让他们知道我们真的没钱”?

极具讽刺意味(精神分裂)的是,虽然东方大国管理层渴望能够出现更多的韭菜接盘侠,但同时又一直都把低收入人群的维稳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甚至,目前的剧情已经发展到了最高层明确要求扩大低收入人口监测的地步。

大半年前(2023年10月),东方大国民政部就表示,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讯息平台已经归集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约占到全国总人口的4.7%。这些低收入人口主要包括低保对象(近4000万人)、特困人员(460多万人)、低保边缘家庭成员(600多万人)。

到了20245月,东方大国民政部又发布最新通知,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相关规定的家庭认定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上一年度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相关规定,且医疗教育等必需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超过当地规定比例的家庭认定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

同时,该通知还要求进一步“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各个地方政府要以“防风险”为目标,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将当地官方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等更多有潜在困难或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讯息平台,强化分层管理、动态监测”。

显然,这种既不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又想让韭菜接盘拉动内需的精神分裂状态,已经成为了比“然并卵”更加自欺欺人的代名词。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说,从经济学的逻辑来看,当某段历史正处于违背经济规律、个人又无力改变、且必然走向失败的阶段时,就可以将其定义为“历史的垃圾时间”。

楼下保安则说,在二刷《SafeHouse》这部电影时,映像最深刻的就是丹泽尔·华盛顿的一句经典台词:“whenyouhavemorepastthanfuture,youstarttothink.”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三观一致,更多未公开文章,加微信 fengyu-ii 有偿获取。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

赞赏码.jpg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