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简史【八】一寸山河一寸血(上)
老蛮
西安事变对蒋介石的心态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并没有身为大国领袖的自觉,他严格遵循军阀割据的游戏规则,几乎从不插手地方上的治理事务也不要求各地的军阀向中央缴税。即便红军长征时期中央军跟着红军在西南各省东游西打,打完之后中央军也就直接撤走了,蒋介石并没有因此就抢夺地方军阀的权利,不享受地方上的权利当然也不用承担地方上的义务更不用承担守土有责的义务。所以蒋介石对于日本连续入侵东北和华北地区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感触,一直到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其统一的官僚体系、税收体系和司法体系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连尝试都没尝试过,从蒋介石的政治实践来看他的政治理念更加偏向于松散的联邦制,各地负责自己的治理和军事防务,包括中央政府都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就这样的治国模式可以确定的就是蒋介石对于集权并没什么很大的兴趣,蒋氏一家后来在台湾治理手段相对大陆而言其实也非常温和,晚年的蒋经国说放权也就放了,推动台湾进入了民主时代,这大致上也算是蒋家的家风使。
然而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时候,如果没有日本的威胁,松散的联邦制或许真的可以在中国建立起来,然而在日本步步紧逼的时刻,继续保持这样松散的状态其结果大概率不用日本人打进来中国人自己就要发生激烈的内讧,而等在蒋介石面前的将会是一次又一次的西安事变,他注定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蒋介石开始非常认真地整编全国的军队并进行全国范围的防务部署,国民政府军政部在1937年初发布了整编计划,对中央军和地方军队一视同仁进行统一整编,分为甲种师和乙种师两类,优化内部的层级架构并进行防区调整,同时不区分中央军和地方军,军火武器进行统一升级尤其是大量补充重武器,各地军阀的费用不足以支持装备升级的也统一由中央垫付。在此过程中中共在陕北的军队被整编为国民政府军第八路军,而在东南各省活动的游击队伍也被统一整编起来组成陆军新编第四军,这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由来。当然了这次整编最优先照顾的必须是直接面对日本兵锋的宋哲元第29军,29军的人数从5万人扩充到了10万人,事实上已经有了一整个集团军的实力,并且这些补充兵员也基本上都是从中央军和各地军阀中抽调的精锐并不是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武器装备也全都实现了更新换代,29军再也不需要用原始落后的大刀片子去对抗日本人的坦克和大炮。有了中央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宋哲元的胆气壮了起来,终于可以和日本人正面掰一掰手腕。到1937年6月,全国各地的军队基本上完成了整编包括实力最强的桂系都被整编为第五路军,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和防务体系已经一步步的成型,面对国民政府的整兵经武日本人当然不可能坐视,他们吞并华北的步伐骤然加快。
1937年7月初,日本已经事实控制了整个河北地区,此时的北平城已经被日本驻军团团包围对外通道只剩下一条西面的卢沟桥,占领了这条桥北平就被日本彻底封锁变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7月7日这一天,日本驻屯军在卢沟桥一带演习,到了晚上日军宣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29军的军营搜索,在遭到拒绝之后双方当即爆发了武装冲突,此后双方在整个北京沿线地区打打停停,中间还装模作样地穿插了几次谈判,不过双方都知道这样的谈判就是拖一下时间,双方都在为下一步的大规模正面战争做准备。到7月20日双方的准备都已完成,于是大战开启,日军同时从东面西面和南面三个方向上向北平发起了猛烈攻势,宋哲元带领29军坚决抵抗,打到29号日军的援军陆续从东北地区涌入华北战场,已经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29军实在无力支撑,副军长佟麟阁英勇战死,宋哲元被逼无奈只能且战且退撤离了北平退守保定。此后日军一步步地席卷整个河北,而宋哲远率领29军节节设防屡败屡战就这样一直打到12月份,29军与日军主力正面硬抗了足足半年,29军损失惨重人员伤亡过半,武器弹药完全耗尽,蒋介石虽然竭尽全力提供支援但依然无法维持这种大军团长期作战的巨大消耗。打到1938年1月,宋哲元弹尽粮绝,全军更是已无可战之兵,于是只能退守河南。此时的宋哲元以一己之力将日军主力约15万人拖在河北战场上足足半年时间,已经耗尽了心力可以说是油尽灯枯,率军退守河南之后宋哲元立刻就爆发肝病随即脑血栓发作半身不遂并丧失了语言能力,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在四川病逝,被国民政府追封为一级上将。
在这里我必须正式介绍一下,宋哲元将军的籍贯是山东省乐林市,毕业于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是一名非常正统的职业军人。宋哲元将军的墓园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有机会的话各位可以去祭奠一下。宋哲元将军之后国军体系之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能够以一己之力拖住日军主力长达半年之久的神迹,事实上一直到抗战正式爆发的时刻,中国的绝大部分军事主官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于日军的战斗力都缺乏实际的认知,九一八事变东北说丢就丢了跟日本并没有好好打一仗,之后的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同样是以一己之力就顶住了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攻势,现在在华北宋哲元将军的29军只不过10万余人,同样也能把日本最为精锐的华北驻屯军约3个师团15万兵力死死地拖住,看起来这场抗日战争好像也没那么难打,一时间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居然还出现了速胜论。
1937年9月底在山西那边,阎锡山的晋军,蒋介石的中央军以及中共的八路军三方联手打了一场太原会战,这场会战的前线总指挥是中央军的杰出代表卫立煌,他麾下的三方兵力总人数约28万,而对面的敌军是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四个半师团总人数约14万,卫立煌并不占有太大的人数优势,卫立煌的战术是分散兵力充分利用山西多山的地形节节抵抗,在平型关、娘子关、新口等关键关口重点设防,晋军和中央军承担正面对敌的任务,而中共的八路军则负责侧翼骚扰打一打日军的辎重部队。中日双方围绕着个关口一直打到了11月初,期间各有胜负死伤都非常惨重,算是打成了人命交换战。中方伤亡人数约10万而日军伤亡人数约2万,在抗日战场上这样的伤亡比已经算是非常划算了,正常来说的话双方的伤亡比是1:8,也就是日军伤亡一人而中方要伤亡8人。到11月8日最终因为重火力严重不足卫立煌下令退出太原,太原会战结束。不过这种撤退也不算是完全的败退,国军的主力部队并没有被打散,他们在山西西部的吕梁地区完成了集结和重整,阎锡山在此重建了晋军并牢固地建立起了治理秩序。从此之后日军的实际控制区就是太原大同以及周边的几个县城,西部山区以及整个山西的农村地区依然由阎锡山控制。
在华北地区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南部的国军中央军也耐不住寂寞了,当时的日军无论怎么看也没有想象中的厉害,国军怎么样都有一战之力。于是 1937年8月13日在北平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一个月,驻守上海地区的国军主动向上海日租借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试图将日军驱赶出上海。这样的动作很容易理解,上海是国民政府的财税重地,在现在双方已经事实开战的时刻,已经相信了速胜论的国军将领当然无法容忍在上海还有日本驻军,国军的这一主动进攻行为当即引来了日军的疯狂反击,第二次淞沪保卫战随即爆发。不过这一次日本海军并没有像上一次淞沪会战一样独自应对国军,他们与日本陆军联合起来第一批就派出了三个师团总兵力约5万,而此时已经在上海地区完成集结的国军主力部队总人数达到了30万,可以说占据了绝对的人力优势,双方在上海各城区激战到8月底,战线犬牙交错,在各条街道上反复争夺,整体上算是打得旗鼓相当。然而这一次最麻烦的事情又发生了,第二次淞沪会战的总指挥原本是冯玉祥,然而蒋介石嫌弃他的指挥不够果决没有能够速胜,有如此之大的人数优势居然打了一个月都没能打赢日本,于是换下了冯玉祥自己亲自上场担任总指挥。冯玉祥指挥30万大军可以跟5万日军打成平局,而蒋介石亲自上场之后整个局势急转直下。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讲述过蒋介石的老毛病就是喜欢堆砌军队,尤其喜欢将全国各地的军队无论其战斗力强弱统统堆到一起来。现在蒋介石亲自指挥淞沪会战,他下达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再调30万大军前来支援上海,可怜一个小小的上海地区根本就不可能塞下总人数高达60万的军队,国军参谋部面对蒋介石的这种胡乱指挥焦头烂额连各部队的布防图都画不出来,最后只能是胡搞一气随便给每支部队画一块地盘去布防,根本无从考虑这种布防计划的合理性。至于如此庞大的军团怎么完成日常补给,相互之间完全不认识的友邻部队之间如何达成相互配合,就更是一场噩梦,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而日本这边的指挥有条不紊,他们同样也在逐步增兵,到10月份的时候增兵到了13万人,他们轻而易举就发现了国军各部之间沟通不畅的毛病,于是不停地实施穿插战术将国军各部分割开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支一支的予以围歼,这种战术一直实施到11月初,国军固然是被打得狼狈不堪,不过因为实在是人数太多日本人一口吃不下,所以双方居然就形成了相持的局面。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的统帅部开始不耐烦了,此时在河北宋哲元一个人只靠29军的10万西北将士居然就死死地拖住了日本的13万大军主力,在山西卫立煌依靠20多万将士拖住了10万的日军,而在上海蒋介石靠拼命堆积人数让日本军队杀不过来居然也能拖延时间,日本统帅部考虑了一下决心以上海作为突破口,毕竟当时的上海乃是国民政府的财税中心,占领了上海国民政府就丧失了收入来源,崩溃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于是日本统帅部咬紧牙关再次向上海方向增派了10万援军,11月5日,日本援军绕到杭州湾登陆,直击国军防线的后背,而来面对这样的首尾夹击蒋介石惊慌失措,于是匆忙下令60余万国军放弃防御及时撤退,可怜这60万军队分散驻防在上海各处,根本就不可能同时收到撤退命令,并且这其中绝大部分队伍与日军犬牙交错,友军一撤日军随即突入,自身就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根本就是退无可退。于是这场70万人的撤退就演变成了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溃败,在战场上突然被日军包围白白牺牲的国军超过10万,剩下的50万溃军毫无组织拥挤在各处道路上绝望地西逃,而20多万日军从从容容地跟在这50万溃军的背后一路轻轻松松地收割生命,有超过20万的热血将士就在这样的长途溃逃之中毫无意义地丢掉了性命,最后逃进南京城内的大概还有近30万人。
而造成这场惨烈悲剧的罪魁祸首当然就是蒋介石。在这里我必须要再强调一次,蒋介石其人完全不具备真正的军事能力,任何一场正面战争只要是由蒋介石亲自指挥那么结果就是非常确定的,一定是彻彻底底的惨败,决不会有例外。淞沪抗战失败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无可奈何,眼看着面前已经无险可守只能在宣布撤军的当天就迁往重庆,30万溃军毫无秩序地涌入南京,日军紧随其后,双方混杂交错以至于国军的南京保卫战根本就无法开展。在这样的时刻要不要守南京就成为了巨大的难题,国民政府一度考虑在南京不作任何防御直接留给日军以求平安,此时唐生智主动请缨申请守城,在混乱且紧迫的局势下远郊的防线根本不可能设置出来,于是唐生智干脆放弃将防御圈直接就设在了南京城下,不过唐生智这位湖南军阀也完全谈不上会打仗,他指挥的这场南京防御战从12月1号开始到8号就丢掉了所有的外城阵地,接下来在城内打巷战也只坚持了4天,整个南京城就被日军完全占领。此时的南京城内一片混乱,从淞沪战场涌入的数十万溃军,驻守南京城的10多万军队以及南京城里来不及疏散的70万军民全都被日军包了饺子,在这之后南京城就变成了地狱,杀红了眼的日军一定要将国军将士找出来全部杀光,而这些士兵中的大多数都脱下了军装换上了民服,于是日军在南京城内大开杀戒,只要发现年轻的男人无论身份就集中起来用机枪扫射,与此同时日军在城内大肆奸淫掳掠,抓捕年轻妇女回营作为军妓。这场大屠杀持续了整整40多天,受害人数根本无从精准统计,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组织过一次调查,给出了结论是死亡人数约30万,大部分都是青壮男性。但是难堪之处在于因为行政管理体系上的粗疏,严重缺乏户籍及军籍资料,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核定死难者的准确身份,甚至连其中1%的人民都无法核实,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战后关于南京大屠杀爆发了激烈的争议,日本方面承认确有屠杀但屠杀对象基本上都是国军士兵,涉及的普通市民为数极少,而对于这样的反驳中国方面始终难以取出确凿的证据予以反击,毫无疑问这是对于中国人的二次伤害,而要永远避免这样的二次伤害,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高效细致的行政治理体系,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日本占领南京之后时间已经进入到了1938年,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在华北地区站稳了脚跟,宋哲元退入河南之后急病发作被迫退出了军队,阎锡山退到了山西西部开始打游击,在长江下游地区日本也已经实际控制了从上海到南京的整条航线,断掉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而此时的蒋介石主力部队几乎全部死绝,完全丧失了主动发起反击的能力。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日本有两个选择,第一他们可以停下脚步开始慢慢的消化手头的地盘,这个过程日本人占有完全的主动权,可以说如果日本选择了这条路安安稳稳的先坐下来消化个三五年那么现在的中国人不说全部吧至少绝大多数说的是日语,也就是根本就没有了反抗的机会。日本的第二个选择就是继续发起进攻,以求在短期内彻底击败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中华大地,而到了这个时候日军统帅部不可遏制地兴起了速胜的念头,一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进展并不算顺利,在河北和山西打得都很艰苦,在拥有绝对的重武器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要付出巨大的牺牲,西北军和晋军看起来都不好对付,但是淞沪战场的成果实在是过于惊喜,中央军在蒋介石的亲自指挥下表现一塌糊涂甚至根本就谈不上会打仗,几十万中央军犹如土鸡瓦狗在日军面前一触即溃,就这样的情况再不趁胜追击一举而定胜局怎么都说不过去。
于是日本统帅部决定出兵打通华北与华中地区占领整个东部,徐州会战就此爆发。1938年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8个师团合集约24万人南下徐州,李宗仁作为国军方面的总指挥全权负责反击,这个时候的国军中央军已经所剩无几,李宗仁可以指挥的主要是川军的王铭章部,西北军的孙连仲、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中央军只剩下了汤恩伯部并且已经完全丧失了正面抗敌的勇气,于是李宗仁让汤恩伯负责防守侧翼,正面的战场完全交给了川军和西北军。李宗仁麾下的军队数量合计约60万,注意这一次也是川军第一次出现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王铭章带领的川军41军是最著名的叫花子部队,士兵们用着各种仿制的土枪连口径都不一致,甚至都做不到人手一把这种破枪,他们没有重机枪没有大炮没有通讯工具连军服都配不起,就这样的军队被李宗仁顶在了抵抗日军的最前线滕县战场上。3月14日,日军开始向滕县战场发起了全面进攻,滕县地区乃是一片平原没有任何天险可守,日本的坦克飞机大炮长驱直入使用起来没有任何顾虑,川军将士所能依靠的唯有血肉之躯而已,死守到十六日凌晨,川军被迫退进了滕县县城,周围的阵地全部丢失陷入了日军的重兵包围。汤恩伯的中央军奉命前去打开一条逃生通道,遭遇到小股日军的阻击之后当即溃散,于是滕县的川军没有了任何退路,王铭章决意以身殉国,16日上午日军攻入县城,王铭章下令41军将士分散开来,将每一条街道每一处房屋作为阵地打起了最惨烈的巷战,2万川军将士没有一个人投降,这种完全是自我牺牲型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十七日凌晨,2万川军将士全部牺牲,王铭章将军战死,四川的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将日军死死地拖在滕县战场三天时间,给了李宗仁以充分的调兵遣将的时间。3月20日,滕县苦战之后的日军完成休整直奔台儿庄,而李宗仁以逸待劳已经在台儿庄地区集中起了优势兵力,3万日军因此一头就栽进了李宗仁的重兵包围之中,这一次担任正面对敌任务的则是西北军的好汉们,宋哲元曾经带着西北的好汉们打出了神迹,现在轮到李宗仁带领这帮好汉,他们将会打出整场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次会战级别的胜利。更重要的是,3月24日台儿庄战役正式打响之际,蒋介石抛开顾虑将白崇禧送到了李宗仁身边,桂系的白李二人到此刻终于可以联手抵抗日本。负责台儿庄地区防务的是西北军孙连仲部,孙连仲率军与日军日夜血战寸步不退,一步步的达成了关门打狗的条件,日军方面大惊失色,然而派出的援军部队又被西北军张自忠和庞炳勋部团团围住,眼看着又要被关门打狗,坚持到4月3日,李宗仁眼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下令全军出击,日军炸掉辎重夺路而逃,李宗仁率部紧追不放,一直追了4天追到了山东枣庄。这一仗的结果日军在对战中死亡一万有余,在逃跑过程中又被消灭了一万有余,而国军的伤亡仅5万余人,接近1:2的伤亡比可以说是整个抗战过程中最高效的一次。李宗仁和白崇禧联手打出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与军事白痴蒋介石比起来李宗仁和白崇禧就是当之无愧的军神,不过蒋介石的妒贤嫉能乃是一种不治之症,前面我已经讲过了19路军因为打赢了第一次淞沪抗战就被恶整到全军覆没,现在李宗仁出了这么大的风头蒋介石当然不可能再让他掌控军权,于是徐州会战刚刚结束李宗仁就被架空,基本丧失了指挥权。1938年5月中旬,日本华北方面军在经过一个月的休整之后再次兵压徐州,这一次国军完全没有建立起任何有效的抵抗,此前英勇作战的各方英杰在蒋介石新一轮的政治打压之下所有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全都消失不见,李宗仁毫无办法只能下令所有队伍化整为零分散撤离,不过他的撤离安排高效且巧妙,一路机械化猛进的日军连国军的影子都没能摸到。
在蒋介石这边,他在架空李宗仁之后面对再次全军而来的日本人完全没有了抵抗的办法。1938年6月9日,绝望到疯狂的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段,水淹河南以阻挡日军南下的步伐,这一举措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花园口一带就有近百万人直接被淹死,整个洪水泛滥区有上千万人受灾,此时的南京政府已经丧失了赈灾能力,日本人对于灾民更加不会理睬,于是此后还有数百万人在饥饿和瘟疫之下陆续死去,在日本那边看来你蒋介石都已经被逼到炸黄河大坝的地步了,因此而死掉的中国人比日本人杀掉的多了10倍有余,这意味着蒋介石已经是走投无路狗急跳墙,再逼近一步蒋介石大概率就要投降了。于是日军统帅部决定一鼓作气将华北方面军的大部抽调到华中,总兵力达到了35万,向武汉开进意图直接攻取中国的腹地一战而定胜负,而此时的国民政府确实已经山穷水尽,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已经大多在淞沪和南京战场死绝,剩下的也不堪使用,此时蒋介石想要给穷苦不堪的地方军阀部队补充装备,手头上也已经没有了军火储备,想要寻求国际援助根本就拿不到。这个时候只有中国和日本在发生数十万人级别的大型会战,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要到一年之后的1939年9月,整个欧美世界对于中日战争始终都是看热闹的心态,根本就没有援助哪一方的兴趣。
不过幸运的是苏联一直旁观到这个时候终于决定全力提供军援帮助蒋介石对抗日本,飞机大炮各种轻重武器只要能从牙缝里挤出来运到中国那就不计成本的往中国,运送过来的飞机大炮没人会用,没关系苏联附送驾驶员和炮手直接参战,在苏联的支持之下蒋介石迅速武装了总人数近百万的队伍,构成上包罗万象,全国各地的地方军队全都集中了过来当然也包括刚刚重新整编完毕的中央军,国军将防线划分为江北和江南两个大区,在强敌压境之下蒋介石也不敢再排挤李宗仁,他任命李宗仁为江北防区总司令,麾下的主力除了他曾经在徐州战场率领过的川军和西北军还包括他自己一手建立的桂系部队,江南防区的司令官则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麾下的主力构成十分复杂,除了一部分中央军粤军湘军川军包括西安事变之后被打散重编的东北军,全都编入了陈诚麾下。以武汉会战的关键性来说,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并不是日本而是蒋介石的权利欲,现在中日双方已经从华北打到华中交手了很多次,对各自的套路都非常熟悉了,日军的个人素质虽然强悍但是强的也有限,日本的指挥体系层级森严因循守旧其实也并不难应对,武器装备上,日军的坦克大炮和重机枪相对中国军队虽然火力更猛但是也不具有代差级别的优势,只要蒋介石这个军事白痴不插手乱指挥,中国军队就算打不过大部分也能撤走,日军根本就不可能打出歼灭性的战果。好在此时的蒋介石连续受到淞沪会战和黄河决堤的两次重大打击暂时没有插手军事指挥的勇气,李宗仁和陈诚因此可以放手指挥,1938年6月中旬,南线日军袭击安庆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国军一开始的战斗打得很不顺利,老问题再次暴露,各支部队之间不相隶属相互不熟悉也不信任,配合度非常差,到6月底的时候日军已经连续突破国军防线占领了江西九江并且几乎没付出什么伤亡,此后国军各部之间开始逐渐熟悉起来配合度逐渐提升战斗意志越来越强,日军的突进变得越来越难,8月底日军占领瑞昌,此后就陷入了各路国军轮番袭扰的局面并且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日军的后路也变得不安全起来,时不时就被国军袭扰,打得日军一日三惊。就这样磨到了9月底,南线日军此前势如破竹的势头已经被彻底遏制,他们被死死地拖在了江西北部,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此时的日军想要再来一次迂回作战去袭击国军的后背,驻守赣北的国军总指挥是国民党的第一悍将薛岳,只要没有蒋介石的瞎指挥,类似薛岳这样的悍将根本就不可能吃下腹背受敌这一套,薛岳反过来将迂回而来的日军106师团给包了饺子,一战全歼日军3,000余人,是为万家岭大捷。在这一仗中,川军第30军负责封堵日军的退路,面对日军的疯狂突围,缺乏重火力的川军将士唯一的办法就是一个团一个团的顶上去,用肉体消耗日军的炮弹直到全军覆没然后换下一个团去送死,第30军总司令王陵基将军给前线部队下达的指令只有两个字:“打完”。万家岭大捷之后南线日军的攻势被完全遏制住,困在赣北地区动弹不得,在北线,6月初日军从合肥出发,一开始的攻势同样十分迅猛,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指挥之下国军且战且退,坚持到7月下旬,日军的攻势迅速放缓,白崇禧指挥自己嫡系的贵系部队在潜江地区搞了一次漂亮的穿插迂回,堵住了日军第6师团的后路,这一波操作完全就是复制了当年在湘江边上一战消灭红军5万人的经典战术。白崇禧随即就集结了西北军和桂系三个军的兵力,意图歼灭第6师团,不过国军的重火力实在不足,在双方都付出巨大的伤亡之后还是被日军突围而出。不过这一战之后日军的行动就变得谨慎起来,再也不敢随意突进,此后北路日军和南路一样行动变得艰难起来,每走一步都要经历艰难的战斗。8月份,日军进入大别山地区跟国军展开了关卡争夺战,而主责大别山一带防御的是我们已经反复讲述过的完全可以信赖的西北军,孙连仲率领西北的英杰们把日军打得狼狈不堪,一直拖到了10月下旬,整场武汉会战已经打完了才让日军通过了大别山。北麓根本打不动,日军只能把目光重新转向南面,于是刚刚在万家岭战斗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的106师团匆忙补充完兵力再次率领出击,这次106师团的运气更差,他们刚刚出发就迎头撞上了整个中央军体系中最能打的74军王耀武和张灵甫这样的猛人,逮着106师团一通狂揍几乎再次将他们打到全军覆没。可惜的是,蒋介石的中央军能打仗的只有少数人,另外一支日军第3和第10师团历经多日苦战,到10月中旬终于突破了西北名将张自忠的防区。
接下来日军的磨难就算到头了,这个时候顶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国军体系中战力最差但又最得蒋介石信任的胡宗南部,胡宗南的部队算是中央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他装备了国军唯一的坦克旅和炮兵旅,单就装备水平来说胡宗南部比日军还强,可是草包将军胡宗南根本就没有任何决战的勇气,他跟日军随便接触了一下就当即率军西撤,将整个武汉城区全部暴露在了日军的面前。胡宗南的这种行为当然属于临阵而逃,按军法来说应该枪毙,不过没关系,蒋介石根本就不会追究。不过到了这个时刻决策的压力终究还是摆在了蒋介石的面前,是继续死守武汉还是干脆放弃必须要给出一个答案了,有了上海和南京的失败例子蒋介石已经不再愿意投入重兵聚城而战了。10月25日 蒋介石下令放弃武汉全军撤退,不过好在这次指挥撤退的是李宗仁和陈诚,整个撤退过程行云流水没有给日军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整场武汉会战国军的伤亡人数达到了40余万,日军的伤亡人数也达到了10余万,对日本这样的小国来说一场会战伤亡十余万青壮的后果其实是无法承受的。自此之后日军在中国的行动策略就变得谨慎起来,他们转过头来开始尝试消化自己的占领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而到这个时刻,中共在日战区的农村地区,戴笠将军在日战区的各大城市开始了他们各自精彩的演出,日本消化占领区的战略因此被彻底粉碎。因为中共和戴笠将军的缘故,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从占领区得不到一丁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恰恰相反他们还要从日本本土极为紧张的财政资金里拿出钱来补贴占领区,而这一段的故事我们就放到下集来讲吧。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三观一致,更多未公开文章,加微信 fengyu-ii 有偿获取。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