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不能涨,房不能涨

文:贝乐斯

降准到零!

如果降准有效,可以刺激经济,那么降准到零,一路到底,如何?实际上,美国已经试过了。2020 年 3 月,美联储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率,降准到零。按照货币乘数的理论,理论上美国信用货币可以无限扩张,涨到天上。而实际上,美国M2 在疫情期间的扩张,大部分是美联储 QE 购买资产引发的,在短暂的上涨之后,现在已经同比下降。

实际上,货币乘数的理论是错的。信用货币并不能用基础货币“乘”出来,货币乘数只是个比例,是最终结果,而不是信用的本质。

信用社会,谁借贷,谁印钞。贷款的增加,才可能同时增加存款,从而增加信用货币,而不是用基础货币乘出来信用货币。货币乘数的理论是本末倒置。

所以,降准最大的效果在于心理效应,让人们认为央行大放水,大宽松,大水漫灌,让不明就里的人借债加杠杆,创造信用。这实际上是狐假虎威,拉大旗作虎皮。

普通人该怎么做!

A 股大涨,很多人问是不是见底了,能不能进。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非常实际的,与个人有关,更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与风险偏好。

首先,任何决策,都不能脱离实际。体育运动,专业运动员的做法,跟一般的业余爱好者并不相同。如果普通人盲目模仿专业运动员,做高难度的动作,则很容易受伤。因为普通人根本没那个基础,专业训练不够,不能脱离实际,追求炫酷,到头来伤了自己。其次,大多数普通人根本不具备优秀交易员的素质,也没有相应的市场经验,根本无法应对市场变化,战胜他人,从市场中获得超额利润。优秀的交易员,整天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经过自然筛选淘汰,剩下的都是有一定经验和素质的,普通人根本无法相比。谁也不会选择与壮年的泰森进行拳击比赛,却总有人觉得自己可以在股市中战胜职业选手。

最重要的,普通人在市场中赚钱的唯一方式就是加入一个上涨的大趋势,并在趋势彻底结束之前离开,落袋为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一个不上涨的市场,是零和游戏;一个下跌的市场,是负和游戏。你赚的,就是别人亏的,凭什么你就一定赚钱?只有在一个上涨的大趋势中,蛋糕不断做大,别人吃肉,普通人才可能喝汤。

如何判断目前是一个上涨的大趋势?这也需要适合普通人的“笨办法”。方法再好,如果极为复杂,需要各种工具,需要极高的判断能力,这对普通人也是不现实的。交易大师 Paul Tudor Jones 提出的 200 天均线方法,就是这样一种傻瓜方法。如果一个趋势,跌破了 200 天均线,就不能算是上涨的大趋势,普通人就应该远离。这种简单方法,当然有很多缺陷,很可能误判,错过机会,提早出局。但是,这种方法,只会错过,不会大错,不会输得很惨,算是对普通人非常友好的了。既要精准,又要容易;既要抓住机会,不会错过,又要不会犯错;世上没有这样的方法。

实际上,如果采用这种简单易行的“傻瓜”方法,普通人最早在 2021 年 7 月就会离开A 股,最迟 2022 年 1 月也会离开 A 股。那时候沪深 300 还有 5000 点左右,上证指数还有 3500 点,远远高于今天。后面即使暂时回来,也会很快止损退出。而且,离开市场,清静清静,避开了每日盯着市场,心情跟着市场上下起伏,悲痛欲绝。这种心理上的安逸,是钱买不来的,更何况,套在市场里面,整天盼着解套,并不好受。铁嘴钢牙,狼心狗肺的胡锡进也受不了这样的市场折腾。

普通人还是要实际一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战胜对手,抄底逃顶,一战封神。

债不能涨,房不能涨!

央行刚刚公布了《2023 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里面公布了几个关键数据。根据央行报告:“2023 年末,人民币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 12.8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增速比上年末低 2.2 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38.17 万亿元,同比下降 1.6%,增速比上年末低 2.8 个百分点。”

这里面的 2023 年底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38.17 万亿应该是最新的数据,更为准确。2022年底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 万元。2023 年发放了住房按揭贷款 6.4 万亿元。38.8+6.4-还贷=38.17 万亿。因此可以推算出,2023 年全年,居民还贷的金额为38.8-38.17+6.4=7.03 万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提前还贷。

至此,中国居民个人住房贷款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从最高点下降了 7400 亿。这还是在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不断创下历史新低的背景下发生的。目前,新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已经到了 3 字头,利率不到 4%,而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仍然在下降,新发放的贷款少于还贷的金额。这种情况下,房价不可能上涨。

“房即是债,债即是房;债不能涨,房不能涨;增量决定价格!” 搞懂了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就不会对房价有任何幻想。

银行是怎么赚钱的!

银行的商业模式,非常不透明,误解很多。银行看似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息差,是被动的金钱搬运工;实则是发行债务,收购资产,信用创造,发行货币,是主动的信用发动机。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发行债务,收购资产,赚取息差,从中获利。在这点上,银行的商业模式,与一般举债经营的人完全一样。但是,银行与一般的企业和个人不同的地方在于,银行发行的债务,也就是存款,所有人都认可,随时可以流通。银行实际上是创造了信用货币,而不是简单的债务。这就是为什么广义货币 M2 的统计里面,需要计入银行存款,因为存款是货币的一部分,属于信用货币。一般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首先要有人愿意借钱给你,才可以发行债务;其次,个人和企业的债务,根本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可,随时流通,无法成为货币。这就是银行的商业模式独特的地方。正因为银行可以创造信用,发行货币,因此银行就有了赚钱的法宝。只要银行愿意,随时可以发放贷款,并没有任何限制。发放贷款的过程,银行实际上是发行债务(存款),购买资产(贷款债权)。银行并不需要存款,就能发放贷款,而且,存款还会随着贷款的过程,被创造出来,“贷款创造存款”。这个过程,只不过是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资产负债两边记账增加。

那么,为什么银行还需要拉存款,还需要存款准备金呢?假设全国只有一家银行,宇宙银行,任何存款都只能在这家银行,否则只能拿现金。这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状态。这种情况下,银行根本不需要拉存款,也不需要存款准备金,因为不需要转账清算,肉都烂在锅里了。如果需要现金,印就好了。银行可以不受限制,发放贷款,增加存款,无限信用扩张。

但是,如果有几家银行,相互独立,自负盈亏,需要银行间转账清算,那就麻烦了。几家银行,相互独立,不可能无条件认可其他银行的存款,而需要可以验证的真金白银。

金本位时代,可以转移黄金,实现可信任转账。现代央行制度建立后,只需要存款准备金在央行账上的划转,就可以实现可信任转账,因为央行是法定的监管机构,基础货币是央行的负债,具有法定效力,而存款准备金则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是央行账上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又分为法储和超储,类似于在央行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央行通过降准,增加商业银行可以用于转账清算的超储准备金,相当于定期转活期,便于商业银行放贷。

准备金是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存款是信用货币,两者虽然表面上都是货币,本质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井水不犯河水。央行降准,并不增加基础货币,只不过把法储变超储,增加商业银行可用的准备金流动性。如果经济好,商业银行大量放贷,大量创造存款,因此造成法储成比例增加,超储不够用,央行降准是有效的,可以促进贷款增加。如果经济不好,没人借贷,即使降准到零,信用货币也不会增加,因为基础货币和信用货币,井水不犯河水,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池子里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没人能拿到降准的钱。因为你除了拿现钞,接触到的都是信用货币,银行存款,而央行降准释放的存款准备金是基础货币,根本是两码事。

现在,中国银行业的超储率大约在 2%,超储金额高达 5 万亿以上,超过正常运转所需的 1%超储率,流动性绰绰有余。在这个基础上,再降准 0.5%,释放一万亿准备金,将让超储金额达到 6 万亿,超储率达到 2.4%左右,并无卵用。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如果米有的是,无限供应,但是没人吃饭,巧妇有再多的米也没用。

一个最简单例子,美国存款准备金率为零,全都是超储,相当于降准到零。但是,由于贷款需求下降,美国的 M2 同比反而是下降的。这就从一个反面,证伪了降准必然给经济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的说法。如果贷款需求没有,即使中国降准到零,跟美国一样,也无济于事,因为信用货币的增加,最终取决于信用需求。所以,银行赚钱的方式是发行债务,购买资产,通过信用创造,发行信用货币,赚取息差。银行可以发行大家认可的信用货币,这是银行赚钱的法宝,商业模式的核心。准备金只是用于银行间转账清算,并不是银行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准备金也不会直接放贷出去。银行更不是简单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银行不是金钱的被动搬运工。银行是信用创造的核心,是信用的发动机,银行靠信用赚钱。


关于洋少

一位有心人而已。

平日诸事繁忙,也在为碎银几两操劳不止。

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公众号:洋少的自留地

三观一致,更多未公开文章,加微信 fengyu-ii 有偿获取。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

赞赏码.jpg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