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之殇系列(八)

廉租房的事儿,这个不是政府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钱从哪里出的问题。全靠政府拨款不现实,而且以后政府投资第一要解决的不是住的问题,而是吃的问题,外加上庞大的政府开支,即使有心也无能为力。政府出资建廉租房是非常有限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单位自建,谁建房谁受益,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强势部门自建房不是问题,弱势单位就困难了,钱一旦不是门槛,背景、权力、关系就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这还是体制内的,有捞得肥的,也有捞不着的。体制外的幸运儿就更是个别现象。政策是一回事,但具体到如何分配,是最高领导控制不了的。

中国的数据不要太较真,数据牵扯到的是利益,就不可能以真实为目的,所以从来都是先有结论,再有数据。不但政策是方方面面的权衡,数据也一样。

cpi看着控制不了了,干脆改一下统计方法。呵呵,做国人你就一定要淡定。

人民币的发行是与外汇挂钩,但实际是个黑箱,所以才有民间上人民币是印出来的说法。中国模式的房价下跌表现的不是房屋本身价格的下降,而是货币的贬值。西方通行的做法在中国就完全不同,究其原由还是邦国制度与帝国制度的不同。

西方是以邦国制为基础,表现为以神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医学、化学、文学等知识几乎只掌握在神职人员手里)、君主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平衡,君主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地位有点相似于武侠小说里的武林盟主。

我们在秦以前,也是邦国制,由于没有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这段历史,神职人员的地位也就没有树立起来,因此表现为君权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平衡,从战国四大公子的故事来看,君权与四公子的权力相比,实在是个摆设。

秦以后标志着帝国时代的开始,郡县制取代了邦国制,权力由贵族向帝王集中,由地方向中央集中,于是贵族阶层终于消失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从宰相到县令,全部是皇家的打工仔。

当然其中也有反复,比如秦建立的郡县制根基不稳,很快就以邦国制为代表的楚汉推翻了。

邦国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君主没有绝对的权威,天下不可能一统,只有在帝国制度下,天下一统才能够实现。

所以刘邦上台以后,意识到了邦国制度将重蹈割据,而恢复秦时的帝国制度将根基不稳,于是先搞了个过渡,半邦国半帝国,循序渐进,逐步取消诸侯的权力,树立自己的权威。刘邦也不是后来的帝王,一个人说了算,治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了宰相,帝王行驶的是否决权和问责权。

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由大臣负责治理国家,享有治国的权力,负有治国的责任,帝王只要问责就可以了,责权利分明。所以从刘邦到文景,成就了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当然刘邦的半邦国和半帝国制度只是一个过渡,因为秦始皇为后世帝王的霸业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对权力无止境的追求,造就了汉武帝的登台。而早在武帝之前,有个叫晁错的仁兄为了帝王的权威,搭进了自己的性命。

作为国人我们常常为刘彻赶走匈奴的丰功伟绩而激动不已,而代价是中产阶级全部破产,底层百姓食不果腹,大汉基业从此风雨飘摇。如果你作为当时的百姓,你会饿着肚子自豪吗?事实也是汉武帝并没有解决游牧民族的入侵问题,游牧民族对汉族的入侵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历史。

帝王绝对权威的树立,是从知识分子服务于帝王开始的,而西方的邦国制,知识分子只服务于神。知识分子服务于帝王的直接结果就是君权神授,神权与王权合二唯一,帝国制度因此才变得不可动摇。

帝国制度下,彻底消灭了贵族,在秦以前贵族拥有领地和军队,强大的力量挑战着君主的权威,这是帝国时代的君主完全不能允许的。废除贵族,提拔平民,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成为帝王的私人打工仔是帝国制度的基本国策。科举制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读书人都是宰相根苗”成为了中世纪西方无法理解的神话,这就是帝国制和邦国制的根本不同。

帝国制度没有了贵族,另一个强大的阶层应运而生——官僚集团。官僚集团的力量是可怕的,足以与帝王制衡。

刘邦确立了宰相制度,而帝王要集权,于是撤销了宰相。由宰相治理国家变为唐代的三权分立,又由三权分立变为内阁,从外朝变为内廷,明代干脆由宦官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这都是官僚集团与帝王权力争斗的表现。

比如明代,东林党代表官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清流,而魏忠贤代表的是皇权。

帝国的先期发展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消灭贵族——君权神授——权力不断向帝王集中。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官僚集团走上历史的舞台,并最终走上帝国的最前端呼风唤雨是历史的必然。

官僚集团对历史的理解是最透彻的,因为就是靠这个起的家。为什么公务员是最稳定的铁饭碗,而且基层公务员的待遇一再提高?那是因为政府太明白历史了,想想当年下岗小公务员李自成、张献忠,什么都明白了。

现在图书管理员都能评高级,为什么?湖南,韶山,伟人,什么都明白了。

不得志的小青年愤青知识分子,才是最可怕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大学毕业找不着好工作的愤青蚁族,是重点防范的对象。要不然一听到哪有个蚁族聚集区,赶紧就拆房子。唐家岭不是个例。


看到有兄台提到管仲买鹿制楚的故事,其实这一手是管仲大搞经济战的老把戏。

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都爱穿一种叫“绨”的绸子。管仲师傅就让齐桓公带头穿绨,于是大臣们纷纷效仿,“绨”就成了时尚界的新潮流,有钱老百姓也都该穿绨,不穿这玩意,你就不好意思上大街。后果就是齐国的绨价飞涨,鲁梁两国的国君看见“绨”这中时装可以获取暴利,让所有的百姓都织绨,以至于农业生荒弃。

过了一年,管师傅又让齐桓公改穿另一种丝绸“帛”,并且说“绨”这个东西过时了,不许穿了,谁穿谁丢人,而且也不许进口绨,并且不允许粮食出口。

鲁国和梁两国织了一大堆过时了的“绨”,又缺少粮食,结果就是闹饥荒。管老师不费一兵一足降服了鲁国和梁国。

管老师是打经济战的鼻祖,而齐恒公是时装界的鼻祖,领导时尚新潮流。

管老师搞经济的理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奢侈,提倡高消费。当然这个奢侈和高消费的主体是君主、贵族和富豪。只有君主和权贵肯花钱,老百姓才能吃饱肚子。

《管子·乘马数》中说“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大意就是大兴土木搞房地产不是为了享乐,而是基本国策。

《管子·事语》中说“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郡材不散”大意就是,不搞好房地产,各种木材就没有销路。

在《管子·侈靡》里,我们甚至看到管师傅提倡:鸡蛋要画上图案才能煮了吃,柴火要雕成美丽的花纹才能烧。

提倡权贵穷奢极欲,管老师的思想,是我们继承的最好的。几千年都不改变。

管老师不但不反对奢侈,相反提倡奢侈。无论“绨”、“帛”,“鹿”还是“亭台楼阁”都是奢侈品,本身都是管老师提倡的,在齐国很流行。但是为什么衰败的不是齐国,反而是鲁国、梁国和楚国呢?

因为奢侈品是小众群体,服务于王公贵族的,消费者是小众群体,制造者也是小众群体,如果奢侈品一旦能够量产,价格就会下降,就会占用大量的劳动力,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严重影响生活基本必须品的生产。

管老师明白这个道理,齐国流行“绨”、“帛”,“鹿”,“亭台楼阁”,但是限制生产,保持高价,比如说“绨”、一旦产量过大,就会由奢侈品变为普通商品,“绨”就失去了奢侈品的价值,而用“帛”取代“绨”,成为新的潮流。稀缺的才尊贵,才能体现权贵的面子。所以齐国生产奢侈品的只是小众,生产规模受到限制。不会影响到齐国的农业。

而鲁国、梁国和楚国不明白这个道理,让全民参与奢侈品的制造,荒废了根本,奢侈品如果能大量生产,还是奢侈品吗?

我们的政府已经明白商品房也是奢侈品的道理,所以才会限购,所以才会抑制开发。只有把没钱的老百姓踢出商品房市场,房地产才不会这么发烧了。


关于投资保值。

保值增值的不止是房子,玉石,黄金,邮票,纪念币,茅台酒,只要有稀缺性,又让人喜欢,符合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品种,都具有收藏价值。

机会无数次的从人们身边溜走,而是否能够抓住,最终取决于人的性格。所以才有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

(完~~)

更多文章,加微信:songyang-6 获取……

平台搭建不易,维护需要人力与资金,随缘赞赏,以示鼓励!

赞赏码.jpg

推荐文章